图片
咱们中国人,或者已知的全人类,对于寿命这东西几乎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执着和敬畏。咱也在很多文章中说过,一个人在功业上的成就很多时候跟寿命有很大关系。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的寿命长,他拥有的试错机会就多。
比如刘邦,别人五十来岁就基本上到了盖棺定论的人生阶段了,但他可以在那样的高龄一遇风云便化龙,最后定鼎天下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雄主。但如果他像丞相一样54岁就挂了呢?
比如曹操,他金戈铁马一生成为了统一北方的霸主,但如果他和孙坚、孙策一样壮年而亡呢?或者他死在了一生之敌袁绍之前呢?曹操的历史地位可能就要被袁绍给替代了。
比如司马懿,如果他跟诸葛亮是一样的寿命呢?他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为“卧龙冢虎”吗?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之时,司马懿是什么状态?接管西北军区,还要阴谋弄死张郃才能让西北军彻底服管,跟诸葛亮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图片
这样的例子放在东晋,最典型的对比其实就是陶侃和周访这两亲家。当年两人初入江湖的时候,相士庐江人陈训看完两人的面相后就断言,两人将来都能干到刺史级别的高官,属于相似的功名格,但陶侃的寿命格要高于周访,所以最终成就会高于周访。
初,访少时遇善相者庐江陈训,谓访与陶侃曰:“二君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寿,周当下寿,优劣更由年耳
结果,周访只活了61岁,而陶侃却活了76岁。周访死的时候是梁州刺史,朝廷赠了个征西将军。而陶侃死的时候,是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加羽葆、鼓吹,长沙郡公,死后追赠为大司马,赐谥号“桓”,以太牢礼祭祀。周访死的时候这哥俩是一个级别的,但陶侃多活的这15年,硬生生把自己的级别抬高了不少。
图片
寿命,其实就是代表了一个人的时间成本。寿命长,你就有更多试探、坚持、奋斗的机会。请记住,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极好的助推器。因为越是大功业,其背后的逻辑和人性就越复杂、缥缈,一般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领悟和消化掉的,所以需要用时间和经历去不断试探、纠偏。
但是呢,话分两头说,不管我们把寿命说得多么重要,但是很多时候,寿命对于有些大才来说,却是一把要命的刀,不光会让这样的人毕生心血毁于一旦,还容易招致灭顶之灾。这样的人,一般都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恃才傲物而不懂得节制。
图片
比如在历史上人气很高的王猛先生,他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但其实是言过其实的。王猛这个人人如其名,确实很猛,但猛过头了一点。好在他只活了51岁,否则他的下场不会很好。王猛活得不长,是苻坚的不幸,却是王猛的大幸。以王猛那种自作主张的级别和压抑不住的个性,活到后面其实就是逼着苻坚去杀他。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他自作主张违背苻坚的意愿去搞金刀计事件暗算慕容垂。
能时刻守得住自己的本分,这是一种境界极高的内功修为。这种高深的修为,陶侃有,王猛是真没有。其实陶侃做到都督八州、兼荆江二州刺史的时候,感觉自己是名副其实的东晋一哥后,也曾动了更进一步的心思。但是他能够跟自己和解,劝自己月盈则亏。而王猛呢?在被苻坚防得难受时,在邺城要撂挑子回关中,满满的牢骚呀!
及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
所以,像王猛这样的猛人,克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和本心,其实早点下线就是对他本人的一种福报。道理并不复杂,就跟炒股一样,如果你不能做到真正的随心所欲,其实赚了一个差不多就退出未必是坏事,继续沉溺于股市冲浪,控制不住自己的你极有可能血本无归。
图片
那么,为什么说王猛的早亡是王猛的大幸,却是苻坚的不幸呢?因为同样的剧本,北魏和崔浩也演了一遍。如果王猛能够活到崔浩那个年龄,统一天下的事情估计在苻坚手里就画上句号了。然后,王猛和崔浩一样,等着迎接悲伤。
崔浩出身河北清河(邢台市)崔氏,这个家族牛了好几百年,值得大家记住。
崔浩出生于王猛去世的第六年,王猛投胎,自比张良。他伺候了北魏开国三代雄主,是太武帝拓跋焘最重要的股肱之臣,屡次力排众议,出谋划策、临机决断,帮拓跋焘灭亡胡夏、北凉等国并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击破柔然镇服北境,官拜司徒,封东郡公。
如果崔浩也和王猛一样,在51岁的时候就生命戛然而止了,那他就是北魏的王猛,功成名就,盖着魏国的国旗走人,以无比光荣的形象被写入魏国的国史,备受顶礼膜拜。但遗憾的是,老天多给了他20年的寿命,在其生命的最后20年内,他飘了,翻车了。
图片
崔浩到了晚年的时候,因为功勋过于卓著,所以非常受拓跋焘的器重和尊敬。毕竟对老干部好一点,对拓跋焘自己的名声也会更好的一点。拓跋焘曾经跟崔浩深情告白:“您才智渊博,为我家三代尽忠,所以您是我生命里无可替代的贵人。您有啥想法和要求,都可以跟我直说,不要有啥顾虑。尽管有时候我会闹情绪不采纳您的意见,但事后一定能想明白您的深谋远虑和良苦用心的。”
世祖从容谓浩曰: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朕虽当时迁怒,若或不用,久久可不深思卿言也
看看,拓跋焘对崔浩的宠爱和器重到了什么程度了?公开表态会言听计从!但还是那句话,福祸相依,盛极必衰,当一个领导说出“虽然有时候你说话让我觉得很不高兴,但我知道那是你为我好”这样的话时,咱们真的要小心了。权谋之事,很多时候是不能一厢情愿地去当真的!他知道你会为他好,还会因为不爱听而生气?他这次事后能想明白,次次都能想明白?领导这说,实际上是在暗示你,他很看重他的情绪。你为他好的道理他都懂,但他哪一次就是控制不住他的情绪,借着不爽的情绪把你干掉了呢?
图片
有句话叫“最高级的相处其实就是相互出让优越感”,所以咱们为人处事,很多时候真的不能眼里只有自己,学会去照顾别人的感受,这是真正成熟的起码标志。
很多朋友经常把“自己是个直性子”当成口无遮拦的挡箭牌,这其实是说不过去的。实话实说或者义不容辞,其实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以伤人至深的方式去完成,有些话拐个弯去说不行吗?有些事把冷的捂热了再去做不行吗?
或者说,我们行事说话都要根据对象来。有些人真的不值得我们去直言冒险,有些人根本就接受不了直来直去的方式……人性是啥,其实都是利益的纠缠,咱们说啥做啥,只要对方是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尽量在对方的舒适区去弄,就完事了。
图片
崔浩助拓跋焘平定柔然后,拓跋焘当时是啥反应?他指着崔浩对归降的柔然各部酋长说,你们别看此人手无缚鸡之力,但是胸有韬略,远比甲兵之力厉害得多。我其实早就想干掉你们了,但却迟迟不能确定行动方案,最终就是他帮我下定决心并制定方案把你们打哭的。
世祖指浩以示之,曰:汝曹视此人,尫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朕始时虽有征讨之意,而虑不自决,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
随后,拓跋焘又召集众尚书下令道,以后的军国大计,你们拿不定意见的,都要先征求崔浩的意见,然后方可施行。
乃敕诸尚书曰: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谘浩,然后施行
还有,拓跋焘有时候遇到了啥急事了,便会火急火燎地赶到崔浩家中问策,然后搁崔浩家里逮到什么吃什么,根本不讲究。这就是拓跋焘当时对崔浩的宠信程度。
世祖每幸浩第,多问以异事。或仓卒不及束带,奉进疏食,不暇精美。世祖为举匕箸,或立尝而旋。其见宠爱如此
图片
可是呀,人终究是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陶侃那样经得起诱惑、受得了恩宠的。有些人总是习惯以自我感受去丈量世界和生活,他觉得别人今天爱他就会永远爱他,他不知道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会变的。因为你也会变的。
崔浩在拓跋焘的极度恩宠之下,开始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了。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自恃朝堂第一人开始专制朝权,一次曾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共数十位关系户起家官就直接去做了郡守。好家伙,北魏拢共也就139个郡,你崔浩一出手就安排了数十个郡的一把手岗位,你真是大手笔呀!你玩圈子文化也不是这么玩的吧?这些人刚被录取为国家公务员,就被你安排去当市委书记,这合适吗?
魏司徒崔浩,自恃才略及魏主所宠任,专制朝权,尝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
图片
太子拓跋晃自然不干了,崔大爷您这么弄,显然是不把我当回事嘛!于是,他对崔浩说:在国家公务员的替补队伍中,有很多本就是郡守的候补人员,他们在职已久,辛劳未抚,要不先给他们转正?然后您推荐的那帮新同志,先让他们在基层锻炼锻炼。况且郡守是一郡之首,不是闹着玩的,还是让那些干过实事久经考验的老同志来任职比较合理点。
太子晃曰:先徵之人,亦州郡之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宜先补郡县,以新徵者代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
但是崔浩开始耍个性了,心想你爹都对我客客气气的,你小子还只是个太子,搁这跟我讨价还价,今天就让你崔大爷教你做人吧。崔浩跟太子对着干,关键是太子没干过他,一切都按他说的给办了。
浩固争而遣之
图片
到了某个圈层,其实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聪明人,当时的中书侍郎高允就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浩这么嚣张不就是在找死吗?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心就敢跟太子对着干,他以后就不怕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吗?
中书侍郎、领著作郎高允闻之,谓东宫博士管恬曰:崔公其不免乎!苟遂其非而校胜于上,将何以堪之!
图片
该来的终于要来了!439年十二月,拓跋焘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而且事前反复叮嘱,我这个人您是知道的,历来都是个真性情,喜欢真实的东西,所以国史一定要修成实录,不能曲笔,遮遮掩掩的东西看得没劲。
乃诏浩曰:昔皇祚之兴,世隆北土,积德累仁,多历年载,泽流苍生,义闻四海。我太祖道武皇帝···而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公德冠朝列,言为世范,小大之任,望君存之。命公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众实录
崔浩还真按照领导的意思给办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北魏和拓跋家那点事情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还真一点讲究都不加。
图片
等《国书》修完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和郗标建议把《国书》刊刻在石上,以彰显崔浩的秉笔直书,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
著作令史太原闵湛、赵郡郄标素谄事浩,乃请立石铭,刊载《国书》,并勒所注《五经》
这种事情一看就是职场忌讳,下属拍马屁要给你崔浩搞个人崇拜,你崔浩难道不明白整个北魏只有一个人能享受个人崇拜吗?B都被崔浩装完了,难道拓跋焘去装A或C?按道理,当时的崔浩已经七十岁了,人生阅历已足够丰富了,再加上崔浩一直都是干啥啥行的人精,不太可能这样的建议会要了他的老命。但很遗憾,在巨大的虚荣面前,崔浩迷失了,他竟然相当开心地同意了。
图片
尤为有趣的是,时年23岁的太子拓跋晃也忘记了当初跟崔浩之间的不愉快,举双手赞成这种搞法。崔大爷,硬刚我干不过你,捧杀你行不行?
浩赞成之。恭宗善焉
就这样,崔浩最终选址在天坛东三里这个相当有政治寓意的地方造了一个《国史》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崔浩这部真实到了血淋淋的史书刊刻完毕后,引爆了京师的舆论,所有鲜卑贵族全都充满了愤怒,开始拿这事攻击崔浩。
浩书魏之先世,事皆详实,列于衢路,往来见者咸以为言。北人无不忿恚,相与谮浩于帝,以为暴扬国恶
图片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灾。崔浩呀崔浩,怎么说你好呢?你写的是国史,但其实也是领导的家史,而且你还是真的不讲究地啥都写出来了,这不是相当于把领导的黑历史全抖出来,让领导有一种强烈的裸奔羞耻感吗?抓你的把柄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你为了那点虚名,搭上自己的性命,值当吗?
果不其然,平时对崔浩高唱“对你爱爱爱不完”的拓跋焘直接大怒了,下令严查崔浩的反革命答案。
帝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秘书郎吏等罪状
太子也赶紧补刀,一边救自己看上的高允,一边把所有罪过推到崔浩身上。
及崔浩被收,太子召允至东宫,因留宿。明旦,与俱入朝···太子见帝,言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制由崔浩,请赦其死!
图片
最终,拓跋焘对清河崔氏本族以及和崔浩联姻的范阳庐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四大族灭族,对其他涉案人只诛杀本身并不扩大。
诏诛清河崔氏与浩同宗者无远近,及浩姻家范陽庐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并夷其族,余皆止诛其身
也不知道沦为刀下之鬼的崔浩想明白了没有,这次政治事件其实就是专门为你精心准备的陷阱,目的就是要一举打掉你和你这么多年培植出来的党羽。
你不是觉得功勋卓著,威望极高吗?把你当成典型游街示众不就行了,有多少底层吃瓜群众是真正关心背后真相的呢?你崔浩风光的时候,他们就使劲为你鼓掌;现在你被关进笼子里了,他们便会觉得你是一个败类。崔浩游街示众的时候,数十个侍卫一边走一边往他身上撒尿,崔浩的悲惨嚎叫声,声闻于路。
絷浩置槛内,送城南,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
图片
回到王猛身上来,王猛是功业未著之时就敢私自做主忽视领导决策搞“金刀计”的主儿,他要是也多活20年真的好吗?对苻坚来说,绝对是真的好,因为那么好用的人太难得了,用完之后再除掉为时不晚。但对于王猛来说,以他的个性,大抵不会比崔浩的下场好到哪里去。
其实我们今天聊的寿命长短也是一件悲喜交加的事,从哲学思辨角度来说,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人呐,有时候跟酒一样,老酒一般会弥久愈香,但有些酒放久了最后却会贬值为一坛酸醋。
图片
突然想起一句话,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被当成职业心灵鸡汤用来刺激了无数人。其实这句话是不对的,其实很多事情的好只有一个,它的名字叫“刚刚好”。
还记得我当初说秦武王赢荡过早地离开大秦人们是秦国之福,被人骂成是一派胡言。今天再借崔浩的悲惨结局胡言乱语一番,希望大家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想要,至于能要什么并不清楚。比如一个女孩子出门去参加一个重要宴会,她会知道自己要装扮隆重点,但不知道如何隆重而又得体,所以把她自以为上档次的装饰品全给戴身上了,最后反而显得不伦不类。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及时自损、及时刹车、及时跳伞、及时套现等词语,其实都能解释本文的逻辑。但诸位千万不能因此产生不热爱生命、不注重健康等不良认知,这跟我说的是两回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